「卓家慧:工筆故事.凝結時空 」
鄧海超
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,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
卓家慧也是在中國工筆畫中探索和力求創新的年青畫家。她於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,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,其後曾往北京畫院和浙江大學藝術系進修,現在中大藝術系修讀碩士學位,並曾獲多個中文大學藝術系奬項及香港工筆畫會創作奬。在中大藝術系時,她隨唐錦騰教授習工筆花鳥、周晉教授習山水及人物,但其興趣主要在描繪翎毛、動物和器物方面。卓家慧對歷代工筆畫多加鑽研,尤醉心於宋代院畫風格。她掌握了古代工筆畫細膩、流暢的勾描線條及柔雅、明麗而不流於俗艷的重彩設色風格,好以紙絹作媒介,更別具巧思地在絹上層層染色,以追求理想的肌理和效果。
在創作理念和表現上,卓氏將古易今,體現了時間、空間和物象的轉移,以工筆建構當代語境。她藉著個人奇想和情思,以及所讀所感的影像、文字、經歷將有關記憶、自然、自然和思緒重加整合,編織了具有傳統美學和女性主義的藝術世界。「夜靜知幽韻」(Rhythm in Silence) (2011) (註十七) 是她學生時代的作品,題材靈感源自元朝王冕的梅花畫作,但她以工筆重彩予以表達。她以墨染在絹上層層疊積、細緻轉折的線條勾描古樹枝椏、柔麗白粉點畫勾勒清麗脫俗的梅花、以宋代院畫筆法描繪或相依、或棲息的雀鳥,背景明月一輪,全圖經營繪畫一絲不苟,透露明月靜夜的幽清情韻。新作「浮生若夢之二」(The Floating Dreams No. 2) (2016) (註十八) 以五代周文矩「文苑圖」及宋人花鳥為藍本。一幀以工筆線描松樹、石案;案上殘留墨蹟卷軸;然原圖中的文士已渺然不見。雅聚場景不再,但令人透過殘留墨書文案聯想故情幽思、時光流逝卻又似仍存。另一幀以工筆重彩繪畫呢喃、相呼雀鳥,穿插棲息於枝梢之間的自然氣息。唐宋已渺,但思古之心仍存,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。藝術家將人物從古畫抽離,人生在時光中祗是過客,離開了塲景,唯有精神長存。
卓家慧時常挪用古器物的造型,如生活工具用品、傢俱擺置、茶壺鳥籠結合各地所見的生活事物鐘、瓶、燈等,甚至從西方童話、故事、詩歌等汲取靈感,以其細緻的工筆技巧描畫,並賦予超越時間和物象本質的象徵意義。在「記憶之泉」(Spring of Mnemosyne) (2015) 一畫中,主體是一座借鑑自古代盛放盥洗盆和掛衣的木架。部份架框飾以源自古畫、木版畫中常見的雲氣;而另一框架中描繪花鳥,與畫右方一隻飛翔的紙千羽鶴遙相呼應,互為對比。木架上放置盥洗盛水的銅盆。畫面下方繪畫源自織錦紋樣、工整而圖案化的水波紋飾;上半部份留空留空象徵天空,祥雲飄渺。畫中意象來自傳說中謨湼摩緒湼女神(記憶女神)掌管著一池記憶泉水,找到它,就能讓逝者保留一生記憶。記憶是如此實在、又如此虛幻;斑駁、絢爛交織;愈追憶,愈想念逝去的美好。這幀迷離而帶淒美的畫作,將觀者引領去一個亦古亦今的太虛幻境(註十九)。在「凝住片刻」(Let's be Still) (2016) 一畫中,卓氏將童話「愛麗絲夢遊仙境」中瘋狂茶會中以工筆變易為畫家的感觸。在團扇形式畫面中,描繪得細緻入微的奔兔,被凝定於剎那狂奔的動態中。而在下方的立幅畫面上,搖動的鐘擺被凝結在六點鐘,下為描畫精確、設色明麗的西方茶壺及碟子,象徵著茶會的舉行。畫家有感於世界跑得太快、生活過於繁囂,若能停駐片刻,無感時間流逝,大概是種恩賜;而繪畫就像一場獨個兒的瘋狂茶會。
呂壽琨的禪畫對卓家慧的創作也具有一定影響,尤其是禪畫中的黑、白和象徵蓮花、夢蝶的一點紅其間呈示的虛實、自然和生命力令她有啓迪。加上藝術家的思考探索,卓氏創作了一系列以「年輪」(Tree Rings) 為題的畫作。年輪記載樹木的一生、指紋預視人的命運;它是時間、生命和回憶的沉澱、軌跡及印記。在「呂壽琨 - 水墨傳奇四十年」展中,她以畫作「游戈」(Wandering) (2015) 作出回應。在畫中,卓氏以流暢線條和墨痕深淺變化勾描重重疊疊、有若漣漪的年輪,周而復始,迥旋不息;而其中飛舞的紅黑色蝴蝶,訴說生命的剎那風華、璀璨蛻變。這系列作品中的蝴蝶時而為遊蛙、紅蟻所取代,反映生命在天地時空中的遊走和尋尋覓覓,也反映了畫家對生命的看法和反思(註二十)。
卓家慧在其工筆畫中,是擷取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和種種物象,以工筆為體、古今為用來轉易蛻變時間、空間。她的創作需要專注、寧靜和想像,也具有一種女性的溫柔和細膩觸覺。她的工作室位處上水的荒僻鄉郊,在鳥語蟲鳴、樹影花香之中,藝術家的情懷和世界不斷沉澱和提昇。
(節錄自鄧海超先生所撰文章:〈欲窮千里 - 一九九七年前後香港水墨的點滴探索〉,2017年7月)
在創作理念和表現上,卓氏將古易今,體現了時間、空間和物象的轉移,以工筆建構當代語境。她藉著個人奇想和情思,以及所讀所感的影像、文字、經歷將有關記憶、自然、自然和思緒重加整合,編織了具有傳統美學和女性主義的藝術世界。「夜靜知幽韻」(Rhythm in Silence) (2011) (註十七) 是她學生時代的作品,題材靈感源自元朝王冕的梅花畫作,但她以工筆重彩予以表達。她以墨染在絹上層層疊積、細緻轉折的線條勾描古樹枝椏、柔麗白粉點畫勾勒清麗脫俗的梅花、以宋代院畫筆法描繪或相依、或棲息的雀鳥,背景明月一輪,全圖經營繪畫一絲不苟,透露明月靜夜的幽清情韻。新作「浮生若夢之二」(The Floating Dreams No. 2) (2016) (註十八) 以五代周文矩「文苑圖」及宋人花鳥為藍本。一幀以工筆線描松樹、石案;案上殘留墨蹟卷軸;然原圖中的文士已渺然不見。雅聚場景不再,但令人透過殘留墨書文案聯想故情幽思、時光流逝卻又似仍存。另一幀以工筆重彩繪畫呢喃、相呼雀鳥,穿插棲息於枝梢之間的自然氣息。唐宋已渺,但思古之心仍存,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。藝術家將人物從古畫抽離,人生在時光中祗是過客,離開了塲景,唯有精神長存。
卓家慧時常挪用古器物的造型,如生活工具用品、傢俱擺置、茶壺鳥籠結合各地所見的生活事物鐘、瓶、燈等,甚至從西方童話、故事、詩歌等汲取靈感,以其細緻的工筆技巧描畫,並賦予超越時間和物象本質的象徵意義。在「記憶之泉」(Spring of Mnemosyne) (2015) 一畫中,主體是一座借鑑自古代盛放盥洗盆和掛衣的木架。部份架框飾以源自古畫、木版畫中常見的雲氣;而另一框架中描繪花鳥,與畫右方一隻飛翔的紙千羽鶴遙相呼應,互為對比。木架上放置盥洗盛水的銅盆。畫面下方繪畫源自織錦紋樣、工整而圖案化的水波紋飾;上半部份留空留空象徵天空,祥雲飄渺。畫中意象來自傳說中謨湼摩緒湼女神(記憶女神)掌管著一池記憶泉水,找到它,就能讓逝者保留一生記憶。記憶是如此實在、又如此虛幻;斑駁、絢爛交織;愈追憶,愈想念逝去的美好。這幀迷離而帶淒美的畫作,將觀者引領去一個亦古亦今的太虛幻境(註十九)。在「凝住片刻」(Let's be Still) (2016) 一畫中,卓氏將童話「愛麗絲夢遊仙境」中瘋狂茶會中以工筆變易為畫家的感觸。在團扇形式畫面中,描繪得細緻入微的奔兔,被凝定於剎那狂奔的動態中。而在下方的立幅畫面上,搖動的鐘擺被凝結在六點鐘,下為描畫精確、設色明麗的西方茶壺及碟子,象徵著茶會的舉行。畫家有感於世界跑得太快、生活過於繁囂,若能停駐片刻,無感時間流逝,大概是種恩賜;而繪畫就像一場獨個兒的瘋狂茶會。
呂壽琨的禪畫對卓家慧的創作也具有一定影響,尤其是禪畫中的黑、白和象徵蓮花、夢蝶的一點紅其間呈示的虛實、自然和生命力令她有啓迪。加上藝術家的思考探索,卓氏創作了一系列以「年輪」(Tree Rings) 為題的畫作。年輪記載樹木的一生、指紋預視人的命運;它是時間、生命和回憶的沉澱、軌跡及印記。在「呂壽琨 - 水墨傳奇四十年」展中,她以畫作「游戈」(Wandering) (2015) 作出回應。在畫中,卓氏以流暢線條和墨痕深淺變化勾描重重疊疊、有若漣漪的年輪,周而復始,迥旋不息;而其中飛舞的紅黑色蝴蝶,訴說生命的剎那風華、璀璨蛻變。這系列作品中的蝴蝶時而為遊蛙、紅蟻所取代,反映生命在天地時空中的遊走和尋尋覓覓,也反映了畫家對生命的看法和反思(註二十)。
卓家慧在其工筆畫中,是擷取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和種種物象,以工筆為體、古今為用來轉易蛻變時間、空間。她的創作需要專注、寧靜和想像,也具有一種女性的溫柔和細膩觸覺。她的工作室位處上水的荒僻鄉郊,在鳥語蟲鳴、樹影花香之中,藝術家的情懷和世界不斷沉澱和提昇。
(節錄自鄧海超先生所撰文章:〈欲窮千里 - 一九九七年前後香港水墨的點滴探索〉,2017年7月)